升降機急墮VS直衝頂樓 Lonely Planet求生手冊教你1秒自救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04/09 17:55

最後更新: 2018/04/10 13:16

分享:

分享:

荃灣海灣花園昨日(8日)發生罕見升降機意外,一對32歲夫婦乘搭升降機時,機廂估計飛越35層樓直衝頂樓天花,升降機嚴重損毀,夫婦頭部及頸椎受創,一度情況危殆,幸今日(9日)轉為嚴重。遇上升降機意外,無論是急墮或是直衝頂樓,在秒瞬間要自保並不容易,旅遊指南《Lonely Planet》出版的求生手冊就曾教路,意外時切忌如坊間流傳所指跳起,而手袋或公事包隨時是救命法寶。

海灣花園升降機意外發生後,機電工程署派員調查。機電工程署署長薛永恒今早形容事件罕見,初步懷疑意外成因可能是制動系統出現問題,或懸吊纜索與曳引輪間,未有足夠的曳引力所致。他又指,機電署將會繼續調查,調查方向包括是否有人違反《升降機及自動梯條例》,如發現涉及違規,將嚴格執法。

據知涉事升降機的品牌為南韓「東洋牌」,惟東洋近年已停產該款升降機。機電署已經要求所有註冊升降機承辦商,兩星期內完成檢查本港約300部同一品牌的升降機。

海灣花園周日下午發生升降機意外,一對同為32歲的夫婦受傷,一度危殆。

卓越培訓發展中心(電機業)首席教導員(電機)黃啟漢估計,事故可能因雙重減速失靈,首先正常的減速裝置沒有啟動,升降機沒有跟從指示在傷者原定要出的15樓停下,機廂失速向上升,同時頂樓的終端減速裝置亦失靈,故機廂亦沒有在頂層停下,而是拋高撞向升降機井道天花。

至於為何升降機向上衝,而非向下跌?黃啟漢解釋,升降機內的懸吊纜索連繫住機廂及平衡錘鉈,驅動馬達令機廂向上,錘鉈便會向下。由於平衡錘鉈的重量是機廂總載重的一半,若意外發生時,機廂內的人數不多,重量沒有超過總載重的一半,平衡錘鉈便會向下降,機廂就向上升;相反,若升降機的人多,重量超越錘鉈,機廂便會向下跌。

被問到乘搭電梯時,站在那一個位置較安全,黃啟漢表明不可一概而論:

升降機失速意外,每次出現的狀況都不同,有時可能頂部跌下異物,機箱亦可能會撞到不明物件,乘客難以在數秒之間,作出適當的反應,究竟要保護頭部先,定蹲下來減低受傷機會?確實難以定論!

黃啟漢認為,搭升降機最佳自保法是緊握扶手。

之前曾發生升降機急降意外,有人說站在中間位置的乘客,傷勢比其他人嚴重,可能因沒有即時握住扶手,又可能機箱急速跌落機槽中間位置的緩衝器,撞擊力或集中在升降機的中間位置。

 

旅遊指南《Lonely Planet》2015年出版的求生手冊,其中一篇正是有關升降機意外中如何自保。4招自保如下:

  • 不要在升降機墮地前一刻跳起,並無幫助,反而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創傷。
  • 如有公事包之類的物品,可用來墊高作為緩衝,減低升降機下墮時身體撞向地面的衝力。
  • 如升降機內有扶手,應緊握扶手減少撞擊。
  • 如電梯內人多,應微彎曲膝蓋

Lonely Planet求生手冊建議,遇升降機意外時,可用公事包墊高,以減低撞擊時身體碰撞地面。

香港電梯業總工會理事長謝景華稱,升降機意外發生前可能沒有任何徵兆,但乘客乘搭升降機時,聽到尖銳或很大的撞擊聲,最好盡快以安全方法離開機廂,並即時通知管理處,由升降機承辦商處理。

他又指,升降機上落時,或會出現少許撞擊,乘客亦毋須過份緊張,除非機箱大力搖晃,否則只是正常運作。

至於有市民指在電梯內不時會聽到風聲,謝指不需擔心,因現時不少大廈高達40至50層,當升降機高速向上或下升降,會出現類似的「活塞效應」,風聲並非有問題的聲響。

謝景華教路,若遇上升降機意外的宜忌事項:

宜:

  • 緊握扶手,減低撞擊力度;
  • 蹲在地上,減低被拋起時的衝擊力;
  • 盡量保護頭部,因機箱頂部可能會有異物,如燈、玻璃等跌下。

忌:

  • 不要嘗試打開升降機門,因升降機可能仍然運行,貿然開門會非常危險;
  • 切勿躺或趴在地上,當機箱出現撞擊時,乘客或會被拋起,身體大部份位置貼地會增加受傷機會。

【延伸閱讀】荃灣海灣花園升降機突急升 夫婦送院命危

【延伸閱讀】海灣花園升降機意外或因制動系統有問題 受傷夫婦情況好轉